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定位跃迁
一、政策表述之变:从"前瞻布局"到"体系化推进"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首次以"未来产业"身份亮相,表述为"前瞻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彼时政策聚焦技术研发与场景探索,强调"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无人机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
而2025年报告中,两者的定位发生显著升级:
1. 产业属性重构:从"未来产业"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战略引擎以及其国民经济支柱潜力;
2. 政策颗粒度提升:新增"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表述,政策重心从技术攻关转向产业化落地;
3. 战略价值凸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打造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双轮驱动模式”的紧迫性,呼应"十四五"规划中"空天一体"战略目标。
二、政策转向逻辑:为何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率先突围?
对比2024年、2025年依然被列为未来产业的生物制造领域,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展现出更强烈的爆发特质:
生物制造受限于底层生物技术突破周期与产业化验证门槛,仍需长期投入;而商业航天已形成"火箭-卫星-应用"闭环,低空经济依托无人机物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场景实现营收转化,具备快速放量基础。
SpaceX星舰突破性进展、美国推进太空探索等外部压力,促使我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空天体系。2025年报告特别强调"保障重大工程实施”,折射出抢占国际标准话语权的迫切性。
3. 军民融合深度与经济外溢效应
基于政策风向与产业规律,泰伯智库判断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将在2025年迎来三大关键突破:
政策提出"建设低空智联管理平台",预计2025年将完成300米以下空域数字化改造,实现80%县级区域无人机配送网络覆盖,为万亿级低空物流市场铺路。
随着星座计划密集发射(2025年计划部署超500颗商业卫星)与适航认证突破(亿航EH216-S等机型取证),卫星物联网用户有望突破1000万,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城市将达20个。
政策明确"设立空天产业投资基金",预计2025年商业航天融资额有望突破300亿元(2024年超过180亿元,创历史新高),低空经济领域涌现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产业链上游(如航天材料、飞控系统)成投资热点。
分析认为,从2024年的"未来产业"到2025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的定位跃迁,标志着我国正加速构建"空天强国"竞争力。当生物制造仍在突破技术临界点时,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已率先驶入产业化快车道——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将重塑未来十年的经济地理与科技竞争格局。针对未来发展机遇,建议优先关注低空基建运营商、卫星载荷制造商、空域数字化服务商三大核心赛道——这不仅是政策红利的流向地,更是中国夺取21世纪空天经济主导权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