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世界城市智慧工程技术(北京)研究院官方网站!
低空产业平台

无人机侦测反制技术标准

发布时间:2025-03-14 20:30:40

image.png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的功能、特征、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针对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的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SZUIA 001—2021  低慢小无人机探测反制系统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UAV de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equipment
以空中威胁活动的无人机为防卫对象,实施侦测、跟踪、定位、反制处置的侦测识别反制设备。 

3.2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Fixed UAV de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equipment 以固定安装方式实施无人机侦测、识别与反制活动的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

3.3组网定位  Networking positioning
支持多台套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自主组网,实现大范围无人机定位及反制。 

3.4侦测  Detect
利用探测设备对无人机的方向、位置、速度、航迹、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探测、显示和实时传送, 以获取无人机飞行实时信息目的的活动,主要手段有雷达、频谱、光电等。

3.5识别  Identification
对侦测范围内无人机的序列号、型号、位置, 以及飞手位置等多维信息进行判定的活动。 

3.6反制  Countermeasure
对特定频段实施干扰,采用破坏无人机与操控人员之间的控制与通信链路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 等手段,使其失去工作能力的活动。
 
4  总体要求
4.1  通用要求
T/AOPA 0068-2024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由侦测模块、反制模块、控制台和服务器等组成,应具有下列特征:
a) 宽频侦测范围,覆盖大部分无人机;
b) 具备复杂电磁、恶劣气候条件下、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技术防护手段;
c) 探测实时性高,响应迅速;
d) 具备定向或全向干扰能力;
e) 独立工作或多站自由扩展组网工作;
f) 部署方式灵活,适用于临时、固定、车载等多种适合城市复杂环境部署;
g) 实用性,单台设备满足独立发现识别或反制无人机,多台设备组网实现无人机精准定位和轨迹 跟踪;可靠性、可维性、环境适应性强、具备自检功能,便于安装拆卸;
h) 设备频率和发射功率限度视使用场景和频段而定,但一般不得超过特定数值,应满足T/SZUIA 001-2021的要求。

4.2  设备功能要求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至少应包括侦测和反制功能:
a) 侦测:应同时具备多架无人机探测、识别、预警与测向功能;
b) 反制:应具备目标的驱离或迫降功能,采用物理或电子干扰等技术,阻断无人机的正常运行。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在使用中不应影响民用机场航班的正常运行。

4.3  性能指标要求
固定式无人机侦测反制设备在性能指标上应满足:
a) 工作频段:应能够对433 MHz、900 MHz、1.1 GHz、1.2 GHz、1.4 GHz、1.5 GHz、2.4 GHz、5.8 GHz等无人机常用频段进行压制; 
b) 响应速度:处置时间应小于10 s;
c) 侦测半径:设备有效侦测距离应大于500 m;
d) 反制距离:设备有效反制距离应大于500 m;
e) 覆盖角度:设备工作方位角度为0 °~360 ° , 俯仰角度大于30 ° ; f) 多机探测:设备应具备同时侦测多架无人机的能力;
g) 定位精度:设备侦测到的无人机位置精度应小于10 m;h) 工作温度:设备有效工作环境温度应在-25 ℃~50 ℃ ;
i) 防护等级:设备安装后应标注防水抗风能力;
j) 次生干扰:设备安装后应考虑周围环境产生的次生干扰;
k) 反制发射功率:反制功率应根据周围环境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信号干扰确定。
 
5  侦测技术要求
5.1  通用要求
侦测技术应以实现无人机探测与识别为目标,采用雷达探测、无线电信号监测、光电识别跟踪、声 音监测等一项或多项技术,实现对无人机的探测、跟踪、识别、预警和测向,精准显示目标无人机的机 身序列号、型号、位置、速度、高度、航迹遥控器位置等信息,实现高可靠性和高精度侦测功能要求。

5.2  雷达探测
T/AOPA0068-2024
雷达探测应利用无人机机身对电磁波反射原理,主动发射电磁波对无人机检测和位置测量。接收分析反射的雷达波得到目标无人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等信息。性能要求参照T/SZUIA 001—2021 5.2 雷达探测分系统和附录A2雷达探测分系统性能要求。
使用雷达探测技术的反制设备的安装应考虑安全距离,基于雷达的频率、功率以及辐射特性确定, 遵守T/SZUIA 001—2021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5.3  无线电信号监测
无线电信号监测应通过使用频谱监测设备,至少确保能够扫描并检测无人机在无线电通信、GPS信 号、Wi-Fi、蓝牙等通信频段上的一种或多种信号活动。

5.4  光电识别跟踪
光电识别跟踪宜在探测发现手段的引导下使用,通过可视化跟踪目标,直观地观察无人机。
光电识别跟踪应通过图像手段自动识别目标并录制视频取证,包括可见光识别跟踪及红外识别跟踪,结合激光测距技术和图像拼接技术等对监控区域无人机目标进行高速自主搜索。
可见光识别跟踪利用可见光摄像机对目标无人机的视频图像检测,识别确认目标并对目标跟踪,可在白天使用。红外识别跟踪利用红外摄像机对目标无人机的红外图像检测,识别电池和电机产生的热量, 对无人机识别跟踪,可全天候使用。

5.5  声音监测
声音监测时,应确保无人机螺旋桨高速转动产生噪音声纹特征接收、采集、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已有声纹特征数据库信息应尽量完备,以实现对无人机的监测发现和型号识别。
 
6  反制技术要求
6.1  通用要求
无人机反制技术应根据无人机反制的对象和使用场景要求,具体选择网捕、炮弹等物理类和射频干 扰、GNSS干扰、诱骗等电子类反制技术,确保反制目标驱离或迫降的成功率满足场景所需最低安全要求。

6.2  物理手段
物理类反制技术不应对除反制目标外的其他目标造成伤害,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a) 直接摧毁类。通过导弹、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格斗型无人机以及常规火力等摧毁类手段,对 无人机定向攻击,直接摧毁类设备应满足瞄准精度要求;
b) 拦截捕获类。通过从地面或从空中利用捕捉网、无人机捕捉等方式,实现对目标无人机的拦截 捕获,拦截捕获类应考虑捕获后的无人机坠落行为。

6.3  电子手段
电子类反制技术通过控制信号欺骗、卫星定位信号欺骗等手段对无人机采取诱骗式反制。电子类反 制技术不应对其他无人机和设施设备造成干扰,或对人员造成伤害,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a) 控制信号欺骗。在侦测目标无人机数据链信号基础上,破译解析目标无人机频率、宽带、调制方式及通信协议等关键信息,大功率传输虚假控制命令压制真实遥控信号以获得控制权;
T/AOPA 0068-2024
b) 导航信号欺骗。通过辐射低功率再生导航卫星信号对无人机坐标信息进行欺骗式干扰,使飞行 受到限制。实施手段宜包括禁飞区欺骗,通过辐射虚假附近机场等禁飞区,对目标无人机实现 位置欺骗,让其误认为进入禁飞区而迫降或返航;返航点欺骗,误导目标返航至指定地点并降落;航路拒止,通过辐射特点策略轨迹欺骗信号,使目标无人机无法飞入受保护区域;
c) 黑客技术。应考虑在侵入无人机操作终端获取控制权限,或向控制终端持续发送恶意攻击指令干扰对飞行平台的控制过程中,由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指挥权限交替变换对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