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空经济发展看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正在打造城市产业发展的 “新赛道”。2024 年,“低空经济”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热度持续高涨。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现代民用航空器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低空空域同时存在着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和不同驾驶方式航空器融合运行的需求 。从企业单位买单不断向个人消费场景倾斜。在过去几年中,无人机表演成为这条全新赛道中最先突围的新业态,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在海洋渔业、地理测绘、农林业植保与巡检,以及低空轻载运输物流等场景的应用也在逐步扩大。这是低空经济在消费市场中的成功尝试,也为低空经济的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 126.7 万架,同比增长 3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达 1.9 万家。广东省是我国无人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达 1.7 万家,在产业链上涵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商业应用等诸多环节,在应用场景上已布局农林业植保、无人机配送、低空游览等多种领域和业态,位于全国前列。

迄今,深圳、广州、珠海等地陆续出台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政策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目前,深圳已发展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广州开启全球商业首飞,创新低空经济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珠海则以 “双航展” 的优势取得更多试点落地机会。在多方齐发力的基础上,低空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立体化的低空空域利用远比地面更为复杂,当前我国空域规划和管理区域划分主要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匹配,忽视了飞行流量的动态分布,因此,这需要在政企合作的层面下,加快推动跨区域的空域管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国家鼓励无人驾驶航空器科研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创新,低空经济的 “筑巢引凤” 正当其时,公共基础设施正是 “凤巢” 的基底,是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是促进低空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相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建议,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在低空经济赛道抢跑提供参考。
低空经济是三产联动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根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4)》,2023 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增速达 33.8%,预计到 2026 年有望突破万亿元。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为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自 2024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为低空经济腾飞的赛道建立起法治保障。 广东省集聚全国最多的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资源,其中深圳、广州的相关企业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二,全省形成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的珠三角无人机产业集群。截至 2023 年底,深圳无人机企业达 1700 多家,年产值约 960 亿元,消费类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占比超七成,是全球民用无人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广州开发区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达 50 家,年产值约 130 亿元,商业化应用不断拓展。珠海航空及配套企业 70 多家,2023 年相关产业产值约 156 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低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加速解锁全民共享的新业态。大湾区城际航线不断开展探索,以无人机为主导的低空交通正加快发展。广州首架获得全球首张标准适航证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交付并已投入运营;深圳湾城市海景空中飞行体验、深圳市区 - 大鹏金沙湾等市内航线开通;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的电动 “空中的士” 航线首飞,从深圳到珠海仅需 20min。低空快递物流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新方向,多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多个头部企业在深圳开展低空无人机同城配送规模化应用,一定区域内实现 “万物到万家”。深圳至珠海的首条无人机低空快递物流航路启动试运行,据测试单程架次约 40min,比陆运速度快一倍。从 “百岛之市” 到 “天空之城”,珠海开通全国首条海岛无人机公共物流航线。拥有 8600 万常住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城低空物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构建以低空公共航路为载体的低空无人机应用服务能力,升级完善固有基础设施或者新建基础设施形成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对于应对规模化低空业务运行十分重要。 低空公共基础设施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低空飞行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和完善低空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的坚实基础。低空公共基础设施包含通航机场设施设备和新型基础设施。通航机场设施设备即空中交通管制设施、目视助航设施、安全保卫设施、无人飞行场地,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低空网络设施、低空数据设施、低空监管设施、无人机起降场地、能源基础设施。随着 5G 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一轮高新技术的深入发展,低空经济从监管执法、应急管理、空间测绘、环境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城际交通、农林业植保、医疗救援等多元场景的商业应用,从而衍生出了更高更新的应用需求,这也对低空专项规划和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步入快车道,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龙头企业成绩突出,但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1) 低空空域使用缺乏顶层统筹 低空空域开放与分类使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低空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先行发展区域的低空空域使用缺乏顶层设计,面向跨区域、跨市域乃至大湾区的低空规划尚显不足,面向新兴业态的相关准入法规制度、技术标准建设较为滞后。 (2) 低空空域管理相对薄弱滞后 低空空域飞行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但目前对飞行中航空器的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不足,建立一套完整的民用无人机运行许可机制显得尤为关键。航线报批、飞行计划审批等手续流程较长,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空域用户需求。 (3) 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低空基础设施及配套信息化设施建设滞后,通用机场覆盖不足,起降、停放、通信、充电、助航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配套空管服务、油料供给、工程维修、气象服务等飞行保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4) 低空经济产业全景梳理不足 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产业集聚的效应有待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应用、维修保障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力量需进一步整合,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培训、运营服务等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 (5) 低空消费需求尚未有效释放 应用场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低空飞行落地的商业化应用场景较少,低空消费缺少稳定的市场需求、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低空物流、低空游览等业态尚处于起步状态。 (1) 做好数字空域设计,健全政策保障措施 加快编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空数字空域图,划设低空航线网络,促进低空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推行区域空域分类划设,有序释放低空空域资源,明确准入条件、运行规则、服务标准和管控要求,拓展低空飞行活动空间。在低空空域内采取基于规则的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模式,构建机动灵活的低空航路航线网络,实现 “点、线、面” 横纵相连,满足低空畅飞需求。研究制定出台与低空经济相配套的财政、金融、产业、市场、保险等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细则。加快低空空域立法先试先行,划定指定空域开展低空飞行测试、技能应用、商业服务等试点。强化上层战略联动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低空经济合作平台,促进先行试点区域将低空经济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2) 提升数字管理水平,建立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加快促进低空资源数字化管理,统筹适飞空域数据、低空航线网络、飞行动态数据,建设集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低空空域管理平台,提供通航情报、低空气象、飞行预警等动态信息服务,实现无人机等的自动调度、飞行控制和数据管理。便捷化申请与审批,为低空用户提供空域、航线申请,飞行计划申报等服务。基于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 (UOM)、加快推动对无人机等的规范化管理,包含民用无人机注册登记管理、人员资质管理、航空器适航管理、飞行计划管理等内容,细化航空器实名登记、改装登记、注销登记等。 (3) 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布局低空新型基础设施 编制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完善低空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支持建设低空飞行器起降点、飞行服务站、低空飞行营地、通用机场及水上机场等,完善航油、充电、维修、导航、通信、定位、气象监测等配套设施,构建设施互联、信息互通的物联网网络。积极引入 5G、北斗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低空公共基础设施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同步整合接入低空空域管理平台。 (4) 强化产业内生动能,做好低空产业发展支撑 系统性梳理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图谱,支持建设集整机研制、核心零部件制造、总装试飞、金融交易、商业运营、展览展示等于一体的低空经济综合中心。从设备设计、整机研制等研发制造端,到飞行、维修、培训等核心运营端,再到租赁、保险、展览、商用等支持扩展端,推动上下游产业之间深度合作,形成跨产业、跨区域的低空经济协会和产业合作联盟,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利用率,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参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建立低空飞行俱乐部。积极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动低空经济专业人才纳入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构建高水平、多层次人才梯队。 (5) 加速低空场景落地,激发低空市场消费潜力 鼓励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加强政府与行业的协同配合,在无人机监管执法、海洋测绘、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给予支持和推广应用,推动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城际交通、短途运输、医疗救援、作物监测等商业场景的常态化、规模化应用。持续推动跨市域 “低空轻载” 物流产业场景应用试点,以及 “跳岛游” 商旅产业服务应用。支持低空载人航线商业运营,推动开通市内、城际、跨境等低空客运与物流航线,逐步形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航线网络。探索开展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无人机交通航线、无人船交通航线、无人车交通线三线并网,探索构建 “海陆空一体” 的立体智慧交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