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荷储一体化
自2021年3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同时实现“双碳”目标。然而,新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传统电网的调度、运行和稳定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2024年底,国家发改、能源局联合发布了《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配电网的智能化、灵活化和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储能、智能调度等技术的落地。
河南是国内最早试点源网荷储的省份,日前,2025年3月5日山东省在双政之后率先发布了《山东省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细则》,强调通过加强“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高新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优化区域电力供需平衡,缓解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冲击。

1.什么是源、网、荷、储?
“源”——清洁能源供给侧
“网”——智能化电网
“荷”——灵活负荷调节
“储”——储能调节能力

4. 源网荷储一体化能解决什么问题?
(1)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后,传统的“发-输-配-用”模式难以满足新能源的波动性特征,而通过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可以通过储能、需求侧管理等方式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2)增强电网安全稳定性
在传统电网架构下,新能源比例过高可能会影响系统稳定性,例如电压波动、频率偏差等问题。而源网荷储系统能够提供快速调节能力,减少新能源对电网的冲击,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3)优化电力供需平衡
传统电力系统依赖火电等稳定电源进行调节,而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难度。通过储能+需求侧管理,可以更精准地匹配供需,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4)降低企业和用户用电成本
通过负荷侧的智能管理(如需求响应)、储能削峰填谷等措施,企业和用户可以降低电费支出,提高用能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在低电价时充电,在高电价时放电,优化用电策略。
4.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未来各省市可能会推出更多关于源网荷储的专项政策,山东日前出了具体实施细则,说明河南源网荷储试点效果还是OK的,另外年初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第六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通知》本次共36个项目纳入实施范围,其中,工业企业类29个、增量配电网类1个、农村地区类6个。其中,涉及3个风电相关项目,容量共计142.9MW;其余均为光伏相关项目,容量共计295.16MW。另外广东、江苏等工业大省也在推动工商业用户参与需求响应,促进源网荷储融合发展。
(1)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
(2)商业模式创新
未来,源网荷储一体化可能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虚拟电厂(VPP)”:整合多个分布式能源、储能和可调负荷,形成一个“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还有“绿电交易+储能”:企业可以购买绿色电力,同时配置储能系统,提高绿电利用率,并通过峰谷电价套利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