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 ——解析《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新突破
2025年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首次披露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出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7.8%。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迈出坚实步伐。其中,海上风电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表现尤为亮眼,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彰显了我国向海洋要资源、向创新要动能的战略智慧。
一、总量跃升:海洋经济成国民经济“蓝色支柱”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首次突破十万亿级,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0.4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4.6%、35.8%和59.6%,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压舱石”作用显著。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1829亿元,占总量超三成,船舶、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海洋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全国新增审批用海用岛项目4123个,涉及投资额1.07万亿元,有力支撑了油气开发、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落地。
同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同步推进,全年整治修复海岸线100千米、滨海湿地5.4万亩,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二、海上风电:绿色能源革命的“深海答卷”
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海上风电在2024年交出“量质齐升”的成绩单:全年发电量同比增长28.2%,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有序推进,潮流能、波浪能等新兴海洋能研发取得突破。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仅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的新增项目便拉动投资超千亿元。技术创新是这一领域快速发展的关键。例如,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成功下水,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达450万千瓦时,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此外,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效应显著,山东、浙江等地打造海上风电创新平台,推动风机设计、安装运维全链条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三、海洋生物医药:“蓝色药库”开启产业新蓝海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海洋新兴产业中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公报》显示,该产业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7.2%,远超海洋经济总体增速其核心驱动力源自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
新药研发里程碑:全球首个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完成一期临床试验,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填补了我国海洋原研药的空白 。
资源库建设:我国构建了包含24.58亿条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为“蓝色药库”开发奠定数据基础 。
产学研融合:山东、广东等地建立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协同,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地位,更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了经济增长新动能。
四、多维支撑: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共进
除海上风电与生物医药外,其他海洋产业亦呈现多点开花态势:
传统产业升级:海洋船舶工业新接订单量占全球68.2%,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海洋油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占全国原油增量近八成 。
服务业提质扩容: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16135亿元,同比增长9.2%,邮轮母港客流量激增10倍,智慧文旅、滨海度假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
战略性新兴领域:海水淡化规模超280万吨/日,深海采矿装备“开拓二号”完成4000米级海试,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推动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跃升。
五、未来展望: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动能
尽管成就显著,我国海洋经济仍面临资源利用效率待提升、关键技术“卡脖子”等挑战。对此,《公报》提出2025年发展方向:
强化科技创新:深化央企、高校与民企的协同创新,攻关深海探测、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 。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数字经济、蓝色碳汇等前沿领域布局,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 。
优化空间治理:完善用海用岛审批机制,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
结语
十万亿级的突破,是中国经略海洋的阶段性成果,更是迈向深蓝的新起点。从海上风电的绿电澎湃,到生物医药的“基因密码”破解,海洋经济正以创新为帆、以产业为舵,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未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片蔚蓝疆域必将释放更大潜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磅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