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世界城市智慧工程技术(北京)研究院官方网站!
智慧城市平台

2025国家战略四维引擎:AI + 场景革命、数据要素市场化、算力基建重构、低空经济产业化

发布时间:2025-03-10 21:45:32

a1c92be57f8a3b12ca2414bc75a7d11b.jpg

壹(01)前言

2025年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战略的布局犹如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而AI + 场景革命、数据要素市场化、算力基建重构以及低空经济产业化这四个关键维度,恰似驱动这幅画卷不断展开的强劲引擎。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AI + 场景革命则有望重塑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够充分释放数据的价值,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算力基建的重构,将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低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将为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等多个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这四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将引领国家经济迈向新的高度,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华丽转身。如果这四维引擎协同发力,将推动中国在数字经济2.0时代形成“软硬结合”的竞争优势——既培育出万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又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重构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最终实现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跃迁。


贰(02)人工智能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重构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深刻重构全球产业格局,其影响已超越单一技术领域,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技术突破上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跃迁,产业重构上全链条重塑与新质生产力形成;我国在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因此,AI+场景革命也将将是未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破局点
• 工业智能:AI质检在3C制造业的渗透率已达45%,但工艺优化、柔性生产等深层次场景仍需突破数字孪生与物理系统的实时交互瓶颈。
• 城市治理:深圳“城市大脑”已接入83个部门140亿条数据,但多模态感知网络(如地下管网AI巡检)的泛在化部署仍有万亿级市场空间。
• 生物医药AlphaFold引发的蛋白质预测革命正在向药物研发全链条延伸,国内AI制药企业需在靶点发现环节突破算法原创性不足的困境。


  • 两会提案:雷军建议推动车机系统与消费电子生态融合


雷军作为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提出推动车机系统与消费电子生态融合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车机系统是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消费电子生态则拥有丰富的应用和服务资源。将两者融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体验。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车机系统连接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设备,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互通。在车内,用户可以通过车机系统控制手机上的音乐播放、导航等功能;同时,也可以将手机上的应用直接投射到车机屏幕上,实现无缝切换。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为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 清华大学“天工”智能体实现跨省低空巡检


清华大学的“天工”智能体在低空巡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天工”智能体可以实现跨省低空巡检任务。在巡检过程中,“天工”智能体可以自主规划飞行路线,利用传感器对目标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在电力巡检中,“天工”智能体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的巡检,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和安全隐患。与传统的巡检方式相比,“天工”智能体具有巡检效率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巡检任务,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叁(03)数据要素:从制度突破到行业赋能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需要制度创新与行业应用的协同推进构建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以及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凸显,赋能千行百业锦衣驱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并加速了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步伐。数据要素的发展本质是生产关系的重构,通过制度突破释放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基于“数据要素×行动”激活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场景

“数据要素×行动”是一种将数据要素与具体行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医疗领域,通过整合医疗数据资源,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患者信息,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育领域,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详细的学生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 河北省深化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生产模式

河北积极深化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将大数据技术与垂直领域的业务需求相结合,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生产模式。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生产设备的智能监控和故障预警。同时,利用大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农业领域,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对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同时,利用大模型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肆(04)算力基建:从规模扩张到效能革命 



算力基建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底座,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到 “效能革命” 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变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全球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战略选择。


政策引领下的算力网络布局。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入实施 “东数西算” 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 2025 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增算力占全国 60% 以上,形成 “1ms-5ms-20ms” 三级时延圈。2024 年,全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突破 3048 亿元,标准机架超 1000 万架,浙江、上海等地通过扩建公共算力资源池(如杭州图灵小镇 2300P 算力),推动算力资源共享化。

智能算力的爆发式增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 年智能算力增速达 136%,远超通用算力。2024 年智能算力规模达 725.3EFLOPS,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1460EFLOPS。海外四大科技巨头(Meta、谷歌等)2025 年资本开支同比增长 36.8%,国内阿里巴巴计划三年投入 3800 亿元,推动智算中心升级。

技术驱动的基建升级。AI 芯片功耗突破(如英伟达 GB200 达 2700W)倒逼液冷技术普及,机柜密度从 40kW 提升至 120kW。中国电信建成全国首个 800G 广域智算互联网络,华为昇腾 910C 推理性能达英伟达 H100 的 60%,国产替代加速。


算力基建的效能革命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重构,其核心在于以更少资源创造更大价值。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需要政策、市场与生态的协同创新,最终推动数字经济从 “高速增长” 向 “高质量发展” 跃迁。


  • 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优化算力资源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建设国家枢纽节点,优化“东数西算”布局,提升智算中心占比至35%。


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可以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数据需求大,但能源资源相对紧张,因此可以将一些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计算任务转移到西部地区进行处理。

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为算力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东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提高算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 双碳战略下的绿色化转型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1.25,存量改造≤1.4。这一要求促使数据中心加快绿色化转型的步伐。


数据中心是能源消耗大户,其能耗主要来自于服务器、制冷设备等。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一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液冷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数据中心的布局和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采用自然冷却技术,利用室外自然冷源对数据中心进行降温,减少制冷设备的能耗

  • 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国家积极推动算力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智能算力租赁、算法市场等新业态。


智能算力租赁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租赁算力资源,避免了大规模建设算力中心的高昂成本。在一些小型企业或科研机构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有限,无法建设自己的算力中心。通过智能算力租赁服务,他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算力资源,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算法市场则为算法开发者和需求者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算法开发者可以将自己开发的算法上传到算法市场进行销售,而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算法市场中购买合适的算法。

这种模式促进了算法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例如,百度文心大模型生态就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算法资源和开发工具,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参与其中,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 算力需求复合型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对算力的需求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预计支撑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年增长400%。

为了满足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需要不断提升算力基础设施的性能和规模。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性能计算芯片、服务器等硬件。




伍(05)低空经济:从试点到产业化跃迁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从试点探索到产业化跃迁的关键阶段。既依赖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也需要应对空域管理、基础设施等现实挑战。

国家政策不断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协同发力。国家战略定位明确清晰用力,自2021以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及重要经济工作会议均有明确目标与发展方向,战略定力稳固。地方创新试点积极有力,全国已形成6大试点城市(如苏州、杭州等),下放600米以下空域管辖权,探索 “阶梯式低空空域” 管理模式;资金与生态支持给力,全国20余省市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重点支持飞行器研发、5G-A 通信网络建设等领域。

技术持续突破,电动化、智能化与通信网络的三重赋能。飞行器技术迭代,电动垂直起降(eVTOL)技术取得突破,全球首张2吨级eVTOL 生产许可证花落中国企业,目标2025年实现载货运营,3年内载人应用可期。5G-A 通信支撑,全国330 余个城市启动 5G-A 网络部署,通过通感一体技术实现飞行器轨迹精准监测与 “黑飞” 管控。基础设施升级,全国通用机场达449个,部分城市规划建设 “低空走廊” 与分布式起降点。

  • 安全机制突破


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领域,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要实现低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安全无疑是首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广泛应用,低空领域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了全链条治理体系。


全链条治理体系涵盖了从飞行器的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到飞行前的资质审核、飞行中的实时监控,再到飞行后的评估总结等各个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严格规范飞行器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在销售流通环节,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在飞行前,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对飞行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调试;在飞行过程中,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监控设备,对飞行器的位置、高度、速度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在飞行结束后,对飞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空领域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国家动态划设了3000条无人机配送航路。这些航路的划设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在划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人口分布等多种因素,确保航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利用先进的导航技术和通信设备,实现了全国低空通信导航全覆盖。这意味着无论无人机飞行到哪里,都能够实时获取准确的导航信息和通信信号,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部分山区或偏远地区,以往由于通信信号弱、导航精度低等问题,无人机飞行受到了很大限制。而现在,随着全国低空通信导航全覆盖的实现,无人机可以在这些地区安全、稳定地飞行,为当地的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应用场景爆发

为了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启动了百城千景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为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圳、合肥等20个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开放了空中观光、医疗急救等场景。

在空中观光方面,游客可以乘坐低空飞行器,俯瞰城市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获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种新颖的旅游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深圳,游客可以乘坐小型直升机,从空中俯瞰美丽的海岸线和繁华的城市夜景,感受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医疗急救方面,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当遇到紧急医疗情况时,无人机可以迅速将急救药品和设备送达现场,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城市,无人机的快速响应能力更加凸显。例如,在合肥,当地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无人机进行医疗急救物资的配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国家还积极推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认证工作。中国商飞载人级eVTOL完成高原测试,这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在eVTOL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eVTOL具有垂直起降、灵活便捷等优点,未来有望在城市通勤、物流配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适航认证的推进,将为eVTOL的商业化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



  • 技术共振效应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协同研发调度算法,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具身智能是一种将智能与物理实体相结合的技术,通过赋予机器人等物理实体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在低空经济领域,亿航无人机通过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协同研发,响应速度提升了3倍。这得益于先进的调度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无人机的实时位置、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快速、准确地规划飞行路线,并对无人机进行实时调度。在物流配送场景中,当接到订单后,调度算法可以迅速计算出最优的配送路线,并安排合适的无人机进行配送,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技术共振效应不仅提升了无人机的性能和效率,也为低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产业影响

随着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链。

新型空域管理产业将应运而生。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空域的管理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空域管理产业将致力于研发先进的空域管理系统和技术,实现对低空空域的高效、安全管理。例如,开发智能化的空域监测系统,实时掌握低空飞行器的动态信息,为空中交通管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航电设备产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航电设备是低空飞行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对航电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推动航电设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例如,研发更加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和通信设备等。

航空服务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航空服务涵盖了飞行器的维修保养、驾驶员培训、飞行保险等多个方面。随着低空飞行器的广泛应用,对航空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例如,建立专业的飞行器维修保养中心,为飞行器提供定期的检查、维修和保养服务;开展驾驶员培训课程,培养更多专业的低空飞行器驾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