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世界城市智慧工程技术(北京)研究院官方网站!
智慧城市平台

商业航天产业链全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5-03-21 16:08:25

01 行业定义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以航天产品开发、系统运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航天活动当前我国商业航天活动主要通过卫星火箭两大航天器来展开。作为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的建设,开辟出新的发展赛道,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


image.png



02 行业进展

      2024年我国共进行了68次入轨发射(成功66次,失利2次),发射数量在2023年67次基础上再创新高。(来源于新华社)

      目前,北京已形成“南箭北星”的商业航天成熟格局,中国星网的试验星发射逐步提速;上海的千帆星座已开始规模化发射组网,2025年计划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组网,实现区域网络覆盖;海南卫星超级工厂封顶,并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届时将逐步形成年产1000颗卫星的批量生产能力。

      据财联社,2月11日,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点火,顺利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外,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直径4米级可回收复用火箭也有望于2025年首飞。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轨道级可复用运载火箭的国家,可复用火箭等实现低成本发射的技术将成为行业发展提速质变点之一。

      2024年6月6日,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建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宣布竣工,加上2023年竣工的一号发射工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完成2个发射工位建设,初步具备执行火箭发射任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包括酒泉发射场、太原发射场、西昌发射场以及文昌发射场目前我国发射工位相对不足,发射能力可能与快速增长的卫星发射需求不匹配。而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修建落地,将补足航天发射场基础设施数量短板。


image.png



03 商业航天产业链

      上游为卫星制造,包括卫星平台(热控系统、供电系统、推进系统等)、卫星有效载荷(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其他组件)、卫星整星制造(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

      中游是卫星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制造,包括运载火箭配套、运载火箭整箭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制造、火箭发射及卫星在轨寿命保险等;

      下游为卫星应用及服务,包括卫星通信(宽带、电视直播、移动通信等)、卫星导航(精细农作、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卫星遥感器(气象观测、海洋观测、国土资源测绘)。





04 行业规模

     据艾媒咨询,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2024年,由0.4万亿元增长到2.33万亿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有超过99%的企业分布在卫星产业,其中卫星遥感类占比高达46.78%,卫星通信类、卫星导航类占比为36.42%、16.07%。

      再来看投融资情况,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约发生36起融资事件,涉及30家企业。(来源于新航天产业研究院)

      航天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高技术、长周期的特点。商业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交织并行的系统工程。


image.png



05 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催生出了很多新兴应用,如卫星互联网、太空采矿等,应用需求如卫星电视、卫星导航等。根据蓝箭航天官网,我国可回收火箭预计25年下半年亮相,将大幅降低建网成本,带动太空旅游、洲际运输、深空探索等新兴应用发展。

06 细分领域机会展望

       卫星互联网方面,2025年产业将进入密集发射期,并有望开启商业化试运营。回顾2024年,海外“星链”建设快速推进,并发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国内G60、星网正式启动建设,产业实现从0向1的跨越。展望2025年:1)低轨星座密集组网,25年千帆星座有望发射540颗卫星,星网也有望进入密集发射期;2)垣信已落地巴西、马来西亚,25年出海步伐有望显著提速;3)手机直连卫星趋势持续,星链、AST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有望商用落地,华为Mate X6直连低轨有望于25年下半年开启公测

      发射场设有运载火箭发射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供装配/贮存/检测/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和处理遥测信息等发射服务,是航天产业链的重要组成。从现状看,我国发射工位数量有限,低温液体火箭工位供给稀缺,商业化使用程度较低,这与低轨星座带来的大量发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矛盾。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先行基础设施,我国发射场扩容升级迫在眉睫,主要路径包括:1)增加发射工位(扩大现有发射场规模、新建商业发射场);2)提高发射效率(开展技术创新、优化发射流程);3)发射模式创新(海上发射)。建议关注发射配套设施与服务产业链的发展机遇。


07 相关政策梳理

      2025年3月,《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2024年3月,《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航空航天业:鼓励航空航天产品发展,包括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运载火箭开发制造等。

      2021年5月,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关于促进微小卫星有序发展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对微小卫星的科研生产、发射申报、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商业微小卫星快速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管理举措。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


image.png



08 产业链相关标的梳理

(以下涉及标的按照细分领域流通市值降序排序,数据来源于涨乐财富通,数据截至2025年3月5日)

火箭发射

固体发动机:光威复材、航天科技、新余国科、中天火箭、国科军工

液体发动机:铂力特、九丰能源、华曙高科、航天动力、斯瑞新材

支持系统:航天电子、海格通信、七一二、苏试试验、电科院

电气系统:中航光电、亨通光电、新雷能、全信股份、陕西华达

元器件:振华科技、火炬电子、航天发展、航天智装、航宇微

结构件:钢研高纳、豪能股份、奥普光电、上海沪工、航宇科技

卫星相关

卫星制造:中国卫星、上海瀚讯、天银机电、上海沪工、银河电子

零部件:航天电器、国机精工、航天晨光、隆盛科技、臻镭科技

卫星导航:华测导航、北斗星通、振芯科技、中海达、盟升电子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海格通信、电科芯片、上海瀚讯、华力创通

遥感测控:航宇微、航天宏图、铖昌科技、霍莱沃、西测测试

其他相关部件:宗申动力、三角防务、航天科技、国机精工、天成自控